自2017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来,宿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有关要求,高位推动、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大力推动森林网络、森林健康、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发展,城乡生态面貌大为改善,居民生态福祉大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规划引领 科学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在强化组织领导的同时,坚持科学规划实施。2018年,编制完成《江苏省宿迁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确定“一核携三星、两湖拥多点、三网连三区”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方向和工作任务。此后,每年制定下发《宿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督查工作方案》《宿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员单位考核要点》,确保规划任务有力有序实施到位。
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等系列决策部署,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积极推进绿化造林空间适宜性评估,科学确定绿化造林空间。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城市发展方向,将绿化与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有机衔接,注重绿化布局合理性,通过实施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等绿化工程,加强沿河沿湖沿路区域生态防护林网建设,实现“宜林则林”,提升绿化科学性、长效性。通过杨树更新改造、森林抚育等工程不断提升森林质量,营建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
提质增量 高质量打造绿色家园
宿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2018-2022年,全市完成新造林31.7万亩,树种结构更趋合理,林相异彩纷呈。加快完善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县乡村道路两侧绿化,全面建设普及城乡的绿道网络,城区林荫道路率达到84.96%,城乡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1.09km。注重河、湖、库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岸绿化率达98.74%,水岸自然化率达94.1%。
充分发挥森林在城镇生态、景观、游憩等方面的作用,科学合理布局绿化景观,提升绿地服务功能。通过口袋公园工程、城市绿道建设工程、公共空间林荫化工程、综合公园建设工程、单位庭院开放工程等“五个工程”,不断扩展城区绿地空间和质量。先后建成酒都公园、虞姬公园、运河湾公园、运河湾半岛公园、罗曼园等一批兼具景观效果和文化底蕴的精品公园,所有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探索绿地开放共享,完成60个单位庭院开放项目,中心城市95%的机关单位已敞开大院。按照“在自然上创造自然”的理念改造封闭绿地,建设完成宿迁首个零碳公园——鸟悦园。目前,宿迁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对城区覆盖率达83.63%,城区树冠覆盖率达26.34%。
以创建省级绿美村庄为抓手,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目标,因地制宜建设各类特色村庄,2018年以来,建成省级绿美村庄204个。坚持绿化美化文化结合,经济生态景观效益兼顾,整体推进房前屋后、公共绿地、道路、河沟渠等绿化建设,每个行政村都建有公共休闲绿地,村庄林木覆盖率达36.44%。
优化结构 不断造就生态福祉
宿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持续抓好造林绿化的同时,充分释放生态富民效应,推动林木种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注重绿化树种多样性,积极实施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三化”树种造林,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注重乡土树种苗木培育工作,大力推广乡土树种,城区乡土树种使用率达到92.56%。植树造林坚持使用良种壮苗,提倡实生苗全冠苗。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成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1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4个,省级苗木特色镇、村17个,拥有国内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库;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林地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加大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生活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泗洪洪泽湖湿地景区和江苏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扩大,有效带动森林旅游发展。
强化保护 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宿迁强化资源保护,建设健康森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坚决把好征占用林地审核关。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排查森林火灾隐患,着力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一直保持森林零火警、零火灾的纪录。构建信息化、智能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大力开展飞机喷施无公害农药防治林木食叶害虫,2018—2022年飞防作业面积累计达708.65万亩。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实行古树名木动态监测,加强对濒危古树的及时救护。组织开展全市古树名木普查登记,设立标牌,挂牌保护率达100%。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生态宣传,民众植绿护绿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在各类公园绿地设立生态标识,丰富森林城市文化内涵,传播生态理念、完善生态服务功能。中国杨树博物馆、洪泽湖湿地博物馆等一批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持续释放森林系统科普教育价值,让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更广、影响更深。每年的义务植树节,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市民积极响应,党员模范林、青年创业林、友好城市纪念林枝繁叶茂,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蓬勃兴起。